澳大利亞發現最大恐龍新物種“南方泰坦巨龍”?讓我靜一靜
0

澳大利亞發現最大恐龍新物種“南方泰坦巨龍”?讓我靜一靜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6月7日,國際著名期刊《同行評議科學雜志》(PeerJ)發表了一篇古生物學與進化科學論文,發現方泰題為《澳大利亞白堊紀中期一種新的最大種南麗江高端美女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電話微信181-8279-1445)提供全球及一二線城市兼職美女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巨型蜥腳類恐龍:南方泰坦巨龍》,文章認定2007年出土的恐龍一種恐龍化石是澳洲史上最大恐龍,而且是新物個新物種,并將其命名為“南方泰坦巨龍”,坦巨宣稱這也是靜靜全球15種體型最大的恐龍之一。
與此同時,利亞龍讓澳大利亞昆士蘭博物館和埃羅曼加自然歷史博物館,發現方泰也發表了相同內容的最大種南公告,引發了全球媒體和研究人員的恐龍關注。
包括我國在內,新物全球恐龍化石并不鮮見的坦巨今天,為何澳洲出土的靜靜化石格外受關注?“南方泰坦巨龍”如何被確認為新物種?研究人員又從哪些途徑來研究和認定?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國內長期從事恐龍形態、分類和演化等方面研究的利亞龍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尤海魯研究員。
如何認定一塊“石頭”是恐龍化石?
早在2004年,在昆士蘭州埃羅曼加鎮以西80余公里的地方,現任埃羅曼加自然歷史博物館館主、古生物學家羅賓·麥肯齊的麗江高端美女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電話微信181-8279-1445)提供全球及一二線城市兼職美女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兒子在自家地產上發現了一塊“巖石”。經過研究,人們確認這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
這一發現,也促使了羅賓夫婦成立了埃羅曼加自然歷史博物館。
“發現了化石,確定它是不是來自恐龍,主要還是根據它的形態特征。”尤海魯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對化石來說,實際上主要根據動物骨骼特征來判斷。如同現在的哺乳動物,恐龍曾是一個很大的古生物類群,有大有小,有植食性和肉食性之分,但不管怎么說,它們屬于一個單系,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而在形態學上來說,恐龍有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征,比如恐龍和哺乳動物或鱷類在骨骼形態上是很不一樣的。
在隨后的10多年里,有更多的“石頭”在埃羅曼加被陸續發掘出來,其中就包括2007年在庫帕溪畔發現的恐龍化石,先是被昵稱為“庫帕龍”。經過十余年的琢磨,被正式命名為“南方泰坦巨龍”,目前,這些化石被收藏在羅賓夫婦開設的博物館里,供公眾參觀和古生物學家進一步研究。
通常,化石經過發掘、修理后,要是對每塊骨骼進行形態學的記述,并與相關的類群進行形態學上的對比,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做一些定量化的分析。“我們現在主要是用分支系統學的方法來分析,目的就是找到它與已發現的其他恐龍之間的親緣關系。”尤海魯說。
在挖掘中,澳大利亞昆士蘭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斯科特·霍克努爾和梅爾維爾·威爾金森等人合作,發現了幾個巨大的蜥腳類恐龍的附肢骨骼,包括部分左側肩胛骨、部分左側和完整右側肱骨、完整的右側尺骨、部分左側和接近完整的右側恥骨、坐骨和股骨、等。經過演算,這只恐龍臀部處高約5至6.5米,身長25至30米。同時,地質學相關資料顯示這只恐龍約生活于9500至9800萬年之前。
3D+CT掃描“利器”掃到了什么?
斯科特·霍克努爾等人介紹,隨著科學的進步,他們使用了先進的生物體三維(3D)掃描技術,把修復后“南方泰坦巨龍”的每一塊骨骼化石都作了掃描,并且建模復原。
“三維掃描是這些年流行起來一種方法,實際上它就是一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對恐龍形態學進行描述。”尤海魯告訴記者,由于恐龍骨骼化石通常都很大,以前的方法是逐一從不同的角度翻來覆去拍照,但這個過程容易損壞化石。而使用三維表面掃描,可一次性地從各個角度“照”到化石,不僅數據精準,也非常便利于后期在電腦系統上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研究。
尤海魯介紹,由于恐龍化石往往是近億年前埋在巖石中,會產生變形。澳洲的此項研究用了三維掃描新方法,但是具體應用起來還有很多細節,同時要結合相應的軟件程序開發,在三維掃描基礎上,更精確地復原它最原始的形態,這是研究的基礎。
斯科特·霍克努爾等人對特征不易區分的標本創建了三維表面模型,可直接在彩色的骨骼圖像上進行標注。此外,他們還使用一系列三維對齊和渲染模式,提供了更好的幾何比較,同時允許識別相應的埋藏偏差。這也意味著將允許可對這些解釋進行測試、重新解釋,并在后續研究中發布“新版本”。其中,由于恐龍坐骨太大,掃描設備無法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對待,只好做了兩次掃描,然后使用圖像堆棧工具,把兩個掃描數據集生成一個表面模型。
“這項研究只用了三維表面掃描。實際上我們還可以使用計算機斷層掃描,即(CT)掃描等方法來觀察化石內部的一些結構,比如腦顱的結構。因為光看表面還不夠,你又不能把它完全修出來,這就只能借助CT掃描等方法。”尤海魯向記者介紹。
發現“恐龍新物種”總是大家樂意聽到的事
恐龍從來都是古生物界的“明星”。每一次發掘,恐龍骨架大小、奇特的形態以及是否是新物種,都是公眾關注的焦點。
“因為大家都喜歡命名一個新恐龍,只要發現有一些差別,都傾向于命名它是一個新種。”尤海魯告訴記者,但實際上,這些差別也可以用一些別的原因來解釋,比如說我們人類,存在個體發育、性別、地域和民族的差異,骨骼間會存在很大的不同。倘若是把這些差別放到數千萬年前的地層中,今天的古生物學家看來就可能認為是好幾個種了。“但是我們人都是一種對不對?所以要慎重看待骨骼化石間的差別”。
尤海魯補充說,迄今為止,澳大利亞已發現的恐龍很少,所以每每那里發現恐龍化石,都會引發很大關注。但以“南方泰坦巨龍”論,發現和保存的材料也不是很多,媒體和研究者強調“澳洲最大”,甚至是“最大之一”,但復原后也只有30米左右,實際上,在中國不乏40米左右的恐龍,那才真正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龍或者最大的恐龍之一。
斯科特·霍克努爾等人通過對附肢骨骼等特征的詳細對比研究,并運用分支系統分析,發現澳洲之前發現的四個蜥腳類恐龍親緣關系很近,可以構成巨龍型類蜥腳類的一個分支。
地質資料表明,在澳洲這些恐龍生活的時期,這里曾經歷了從一望無際的古陸表海,到近海,又到陸地河湖環境的轉變。研究人員推測,當埃羅曼加盆地被填滿時,這種新的、快速發展的棲息地,推動了當地最大的食素動物——泰坦巨龍類形態多樣性的演進。但由于所處區域年代地層分辨率很差,所有解釋仍不能確定。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區域內還沒有發現其他溫頓組巨龍形類恐龍。”斯科特·霍克努爾等人強調,未來,他們的研究將側重已知化石點的更詳細的地層年代確定和古環境背景重建,因為僅憑系統發育關系來討論澳大利亞這些最大的陸地脊椎動物的進化,其價值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