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華龍洞遺址:揭開30萬年前“東至人”面紗
作者:探索 來源:綜合 瀏覽: 【大 中 小】 發布時間:2025-11-25 06:34:16 評論數:

安徽華龍洞遺址陳列館里展出的安徽“東至人”復原頭骨。中新社記者 張強 攝

11月30日,相關工作人員在安徽華龍洞遺址(命名為1號地點)周邊拍照。年前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境內的面紗華龍洞遺址,是東至人繼北京周口店之后在中國發現的人類化石數量最為豐富、包含有石器等人類活動證據的安徽更新世中期人類化石地點。2019年,華龍合肥瑤海(援交)援交上門vx《189=4143》提供外圍女上門服務快速選照片快速安排不收定金面到付款30分鐘可到達它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洞遺 中新社記者 張強 攝
(神秘的址揭地球uux.cn報道)據中新社(記者 張強):“日前,我們通過對華龍洞遺址一件完整頭骨進行研究,開萬發現30萬年前的年前華龍洞古人類具有豐富的現代人面部特征,并復原了它的容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可初步判斷這位‘東至人’為一名13歲至14歲左右的女性個體。”
位于安徽省東至縣境內的華龍洞遺址,是繼北京周口店之后在中國發現的人類化石數量最為豐富、包含有石器等人類活動證據的更新世中期人類化石地點。2019年,它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秀杰介紹,華龍洞古人類生存的年代為距今30萬年左右,體質特征位于直立人和現代人之間,在演化上屬于古老型智人,被命名為“東至人”。研究“東至人”對于探討東亞古人類的演化、分布與變異具有重要的價值。
2006年,考古人員對華龍洞遺址進行首次發掘。截至目前,華龍洞遺址累計發現包括1件古人類頭骨化石在內的30余件古人類化石,百余件古人類制作使用的石器,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跡的骨片等。
此外,還在遺址發現大量哺乳動物化石,經鑒定,有8目24科43種(含未定種),代表性的有巴氏大熊貓、谷氏大額牛、東方劍齒象和大角鹿等。化石保存狀況較差,以碎骨為主。時代符合南方中更新世動物群組合特點。
近日,吳秀杰和同事在清理華龍洞遺址剖面過程中,發現一些哺乳動物牙齒和骨骼化石碎片,碎片上有人類砍砸、切割的痕跡。吳秀杰告訴中新社記者,這為探討當時人類的行為提供了證據,也說明這個地點未來潛力很大,有可能會發現更多人類活動的證據。
同時,考古人員在華龍洞遺址(命名為1號地點)周邊調查,在其東側大約1.5公里的山坡上發現了另一處富含化石的地點(3號地點)。
關于含化石堆積的分布范圍,3號地點的地層情況、動物群組成及年代,1號地點和3號地點之間的關系等,吳秀杰介紹,未來,考古人員將帶著這些疑問,有計劃地對1號地點和3號地點進行探查、發掘、剖面清理和化石采集。
記者看到,華龍洞遺址地點暴露在東至縣梅源山南麓,發掘面積約100平方米,深度約7米。為加強保護,東至縣劃定了華龍洞遺址保護核心區,并對核心區環境進行整治。此外,拓寬改造了遺址道路,設立保護標志碑及護欄網。
不遠處,是剛升級改造的華龍洞遺址陳列館,包含展陳樓、專家樓和科普樓。展陳樓一樓是陳列館展廳,其以實物和文、圖、視頻等方式,詳盡介紹了華龍洞的前世今生;二樓是出土化石標本室,上萬件化石碎片被分類標記,整齊地擺放在物架上,由專職文保員看管。
據東至縣文旅局副局長劉莉介紹,如今,華龍洞遺址已成為機關單位和學生的科普和研學基地。下一步,東至縣將適時召開因為疫情原因被延期的“紀念東至人頭骨化石發現6周年暨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同時,將加大對“華龍洞遺址科研科普基地”的資金和人員投入,爭取加快“華龍洞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