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塊帶毛恐龍化石的故事

曲足熱河鳥化石和復原圖
(神秘的塊帶地球uux.cn報道)據(jù)遼寧日報(商越):法國收藏家主動提出捐贈化石
2016年10月,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在法國雷恩市科學中心舉辦“中國帶羽毛恐龍?zhí)卣埂保忠疝Z動。龍化上海包夜外圍上門外圍女姐(電話微信180-4582-8235)一二線城市均可安排、高端一手資源、高質量外圍女模特空姐、學生妹應有盡有“展覽開幕式邀請了法國、故事比利時等國的塊帶專家出席。比利時皇家自然研究所恐龍學家哥德弗洛伊應邀參加。毛恐”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孫革回憶說,龍化哥德弗洛伊告訴他一個好消息,故事法國化石收藏家艾斯奎里主動提出,塊帶將自己在歐洲收集的毛恐8件來自中國遼寧的化石標本,無償贈送給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龍化
經過初步溝通,故事2017年1月,塊帶受收藏家艾斯奎里的毛恐委托,哥德弗洛伊給孫革寫來一封信,龍化信中正式提出要將化石標本無償贈送給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哥德弗洛伊在信中說:“這些化石是艾斯奎里從歐洲幾個私人藏品店收集來的,他希望歸還給中國。這些化石在我們研究所已經做好了從比利時歸還中國的準備。但是我現(xiàn)在需要您的幫助,找到一個正規(guī)的上海包夜外圍上門外圍女姐(電話微信180-4582-8235)一二線城市均可安排、高端一手資源、高質量外圍女模特空姐、學生妹應有盡有方式歸還化石。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化石如何來到歐洲是無法得知的,艾斯奎里承諾,他是從歐洲市場上得到這些化石的,而并非直接從中國市場上得到。這些化石從科學角度而言十分重要,而且也必須歸還中國,如果可能,希望歸還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2017年10月,應比利時皇家自然研究所邀請,由遼寧省化石資源保護管理局局長郭杰、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孫革等組成的中方接收代表團抵達比利時布魯塞爾。在我國駐比利時大使館的協(xié)助下,遼寧接收代表團與歐方贈送者在比利時皇家自然研究所正式舉行了化石交接儀式。去年12月,在沈陽海關和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辦公室的多方支持下,全部化石安全運回沈陽,并送達遼寧古生物博物館。
化石中有四件是國際珍貴模式標本
這次法國收藏家捐贈的8塊珍貴化石,包括7塊帶羽毛恐龍和1塊原始鳥類(即曲足熱河鳥)化石,如今已經在遼寧古生物博物館的珍品館中展出。記者看到,這8塊化石都在50厘米左右,只有一塊中國鳥龍化石尾部較長,標本長度達到73厘米。化石定格的這些小恐龍和鳥類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仔細端詳,骨骼、翅膀甚至羽毛的痕跡都十分清晰完整。
“此次歐洲贈送的8塊化石,對研究鳥類起源以及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進化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孫革指點著化石給記者講解,其中有4件化石還是近年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已發(fā)表的模式標本,即古生物命名新屬種時指定的典型、代表性標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展示價值,這4件模式標本是距今約1.6億年的“徐氏曙光鳥”“短羽始中國羽龍”“孫氏絲鳥龍”,以及距今約1.25億年的“曲足熱河鳥”。
根據(jù)出土化石地層同位素測年佐證,這些化石分別產自遼西的侏羅紀燕遼生物群(距今約1.6億年)和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距今約1.25億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徐氏曙光鳥”,屬于小型帶羽毛獸腳類恐龍,化石發(fā)現(xiàn)于遼西建昌中晚侏羅世髫髻山組,是2013年在國際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雜志發(fā)表的模式標本,學術價值極高。當時在全世界引起一場“龍鳥大戰(zhàn)”,作者認為這一帶羽毛恐龍是“迄今世界最早的鳥”,可取代德國始祖鳥“世界上最早、最原始的鳥”的地位,其時代也比1.5億年前的德國始祖鳥早1000余萬年。這一標本的問世,推動了全世界關于鳥類起源的研究。
另一塊化石“短羽始中國羽龍”,是迄今形體最小的帶羽毛恐龍之一,屬于小型帶羽毛獸腳類恐龍,體長僅30厘米,尾巴相對較短,不僅保存了完整的骨骼化石,還保存了羽毛印痕,也發(fā)現(xiàn)于建昌。專家認為,這個恐龍的后肢沒有很長的飛羽,和它的同類相比,可能更善于奔跑。
“曲足熱河鳥”化石發(fā)現(xiàn)于遼西早白堊世義縣組,距今約1.25億年。這是一種新的基干鳥類,具有地棲、吃植物種子等特征。
“赫氏近鳥龍”化石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帶羽毛恐龍,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
還有“孫氏絲鳥龍”,是2017年剛剛發(fā)表于德國《自然科學》雜志、帶絲狀羽毛恐龍的模式標本,其種名以我國古生物學家孫革的名字來命名。這是一個小型帶羽毛獸腳類恐龍新屬種,它與近鳥龍、曙光鳥有極相似的骨骼形態(tài),身體覆有柔軟纖細的羽毛,四肢長有長的正羽,但不能拍打翅膀飛行,甚至不能在樹間滑翔,很可能在林中的地面上生活。
遼西可能是鳥類起源演化中心地區(qū)
“化石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地層劃分對比、找尋沉積礦產資源的重要材料,也是促進科普教育的寶貴資源。”孫革介紹,迄今在遼寧發(fā)現(xiàn)的化石近30個門類、1萬余種,主要包括水母類、三葉蟲、珊瑚、腕足類、頭足類等海生無脊椎動物,兩棲類、爬行類(包括恐龍)、鳥類、哺乳動物等陸生脊椎動物,蜘蛛、昆蟲等陸生無脊椎動物以及植物等,目前遼寧化石發(fā)現(xiàn)數(shù)量居全國前列。在近年國土資源部評選出的53個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中,我省朝陽、義縣、建昌、本溪、北票等5地入選國家級化石產地名錄。
據(jù)初步統(tǒng)計,目前遼寧發(fā)現(xiàn)的恐龍化石,有蜥腳類、獸腳類等40多種。“此次回歸的8件化石標本,有6件屬于近鳥龍類、獸腳類傷齒龍科恐龍,也有人認為是屬于鳥類。”著名恐龍研究專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告訴記者,傷齒龍科恐龍的共同特點是,體型小巧、后腿長、腦顱發(fā)達,比較聰明,一般認為是肉食動物,也有人認為是雜食動物,其前肢很短,大多沒有飛行能力。后肢爪上有立起的勾爪,用來捕捉獵物時撕破其皮膚和血管,相當于自帶“鐮刀”,平時勾爪立起不接觸地面。
遼寧發(fā)現(xiàn)的帶羽毛恐龍跟鳥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骨骼中空化、身體很輕巧、長有羽毛等,對研究鳥類起源及羽毛起源都有重要意義。有關鳥類起源問題,國際學術界已爭論了100多年,但以往這些爭論都缺少化石證據(jù)。近年來“中華龍鳥”“赫氏近鳥龍”等化石的發(fā)現(xiàn)以及此次回歸的8件化石,為鳥類起源于獸腳類恐龍的假說提供了新的重要證據(jù)。
徐星認為,恐龍演化的早期可能就長出了羽毛,其中一支體型越變越小,外形越來越像鳥類,并最終演化出了鳥類。我國古生物學界專家普遍認為,遼西地區(qū)可能是鳥類起源和演化的中心地區(qū)。
違法出境化石國家有權追索
是什么原因促動法國收藏家捐出多年珍藏的化石?業(yè)界專家認為,自2011年1月我國實施《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2013年施行《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以來,公眾對化石保護的認知度和保護意識有了很大提高,在國外也產生積極反響。這次捐獻化石行動也是國外收藏家和研究專家們支持我國化石保護工作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畢竟遵照中國法律法規(guī),這些化石來自中國,終究要還給中國,這也是海外友好人士的共識。
此次回歸的8件化石標本是怎么流失到海外的?其坎坷身世還是未解謎團。業(yè)內人士分析,應該是近20年來,當?shù)啬承┤耸芙洕骝屖梗ㄟ^盜挖、倒賣、走私等途徑將化石流失到海外化石市場。這些化石標本的回歸,將有力促進遼寧古生物化石研究和科學普及,更好地為遼寧的科學文化建設服務。
本文地址:http://www.tianshengmei.cn/html/153e87998967.html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fā)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